(9月27日旧文,乱,努力修整无果,索性直接贴上)

昨夜纯粹是在各种阴暗心理的驱使下看完了这个恶评如潮的无名小片。也许是期待值低的缘故,这个片子首次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原来豆瓣评分也不可尽信啊?甚至为了对此片表示支持,我当即把qq签名档改成了“其实《气喘吁吁》挺好看的……”。更甚至,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还把当年他编剧的《恋爱中的宝贝》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这个片子看来把葛大爷气得够呛,“咱们要交代一电影的故事,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这样吗,他这个里面有时候就是没有因为。”mtime上有“麻绳”同学一篇很火的题为《<气喘吁吁>:自作孽,不可活》的文章,貌似从叙事、从精神分析的专业角度剖析了这部影片并得到了影片“为中国式烂片树立了新标杆”、郑重导演“纯粹是自作孽不可活”的结论。我并无意于推翻以上两个命题,但同时觉得关于这个片子,还有更多可以说的东西。

麻绳评论《恋爱中的宝贝》时,说“创作者自己成功地到达了思想和情绪的彼岸,而观看者根本就跟不上他自我意淫的脚步”,意思是片子很晦涩。而实际上我认为这个片子的脉络很简单:就是那个可爱到要命的周迅,被“城市”这个东西追杀的过程。创作者一个劲地把周迅这个角色往可爱里塑造,几乎把她塑造成了男人的终极梦想、女性完美的极致(漂亮、会飞、有灵性、在乎感情……甚至还会做饭!——除了与都市格格不入之外)。在这个完美的小女孩被冷酷都市追杀的过程里,影片安排了一个叫刘志的自拍男角色——这个人可不是什么拯救者,他站在都市与宝贝中间,只是作为观众的镜像而存在。作者让刘志代表观众体验这个精灵般的女子能给人带来的无上幸福;让刘志代表观众为宝贝的受伤而心如刀绞;让刘志代表观众向宝贝喊,“你看到不喜欢的,我们都可以不要全都给扔了!”(虽然宣泄过后,还是那么的无可奈何)。这实在是再直白不过的——好吧,也可以说是一种意淫。……总之,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典型的故事片来欣赏。

而《气喘吁吁》则不同,正如麻绳所说,这个片子里充斥着大量与主线脱节的叙事线。除了葛优扮演的李强和第888888888外宾frank之外,还安排了山西煤老板刘烨、黑人英语外教大龙、欠债的大爷xx、自杀的债主梁天一干人等;甚至煤老板又牵扯出他被压死在矿下的侄子,梁天牵扯出一帮送葬的家人和小三。李强和frank自己家里人的事就不说了,就连frank逛一趟故宫、李强上一趟山都能带你去瞅瞅抛媚眼的秧歌女和乡下的神医……

如此夸张的“交叉小径”处理,我以为并不能简单解释为导演缺乏叙事掌控力。我个人的理解是,郑重导演做这个片子时是有野心的。他动用各种社会阶层各种人物的心思,不在于像《手机》里的“牛三斤”歌谣一样,只是取得某种戏谑的效果。他的野心在于绘制一幅当下社会的全景图——把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端出来,让我们好好看看,这到底有多乱。

到底有多乱呢?你需要有钱,你需要嘶喊着从一个一个电话里拉出你的钱。你需要有朋友,用马哲教材里的话讲,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志就是“高度丰富的社会关系”。为了制造朋友你需要去吃饭,去k歌,而这些地方一定要有酒精的效果,一定要够shock。墙上涂满泥巴、稻草和红色油漆,走廊上挂着马龙白兰度,平板显示器播放着文革歌曲,服务员向你表演各种惊险动作,更shock一点的,打扮成《大开眼戒》里装束的女郎会为你提供特殊服务(相信对步入社会的80后们来说,这些就是“社会”二字最实在的印象)。在荷尔蒙的跌宕起伏之间,你有了朋友,你在这个社会里终于有了依靠。

换女人成为常态,需要讨论的只是换起来越来越贵;自杀成为常态,你身处的每一座楼都被跳过,案发地也许就在你向外远眺的那个窗口。你的一个多年的朋友,稀里糊涂的就死了,这样的事情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里早已不稀奇,于是你确定完葬礼 的时间后,马上约好了下一桌的酒席。

地球成了平的,历史也被压扁。几百年前的神奇医术和国际最新的科技在你脑子里混做一团。“社会”一股脑带给你人类文明所有的东西,东方的西方的——只有最强悍最杂食的胃可以包涵。为什么那个年轻人死活不说话?Why angry? 因为在这个咧开大嘴的一切疯狂旋转的世界里我们始终觉得浑身不对劲。说到底,这是因为我们还too young, too simple.——或者还可以用你哥们常用来鄙视你的另一个形容词:naive。小保姆naive,李家儿子naive,其实,李强、frank也都很naive。唯独不naive的,是那些颜色、光线、声音、灼热的液体和震耳欲聋的阔笑。

所以,其实这个片子更适合被作为一部“纪录片”来欣赏。它没有办法像通常的剧情片一样,用好莱坞剧作法去规范和检查。剧情片通常是用因果逻辑组织叙事的,好莱坞把纷繁的世界硬拉扯进一个有前因有后果的叙事框架之中,给观众带来真实世界里找不来的心理舒适。但这个片子压根没想让你看得前后顺溜,它展示的东西,正如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那样“没有因为”。你能够考察的,只能是它是否贴近“纪录片”的心理原则——比如蒙太奇的连贯或巧妙,比如如何把相近主题的片段大体放置在一起以产生某种类似共鸣箱的效果。也许,对这样的原则也不能“太”贴近,因为时空的扁平化,生活的不真实感正是影片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此外,这部影片在宣传的时候,号称有“十大笑点”,而你在看过影片之后就会发现,这些笑点(也许你还猜它们至少能让你嘴角一撇)在这样的语境里面其实根本是“失效”的——一点也不好笑。“笑”来自神经的挑逗,而在这样一个疯狂的世界里,你的神经根本早就累成了狗形,对这些无关痛痒的挑逗彻底失去了反应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