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电影的好处是你可以被爽到,坏处是你没法被爽到底。就像《汉尼拔》的歌剧式杀人的确high,但到底high不过《复仇者V》;《沉默的羔羊》最后按门铃那段交叉剪辑被很多人赞许,这中间的确让人找到一种“在空间之间穿越”的快感(或者用网游术语形容——“瞬移”的快感),但就这两下哪能有彭浩翔电影里那样玩得透、玩得尽兴呢?(顺便补评前段时间看的《AV》:很牛叉,比《买凶拍人》还要好)

主流电影总要追求那么一点深刻,但也不能深过库布里克阿巴斯塔科夫斯基。这般照顾了各种口味可以让它更广的流行,但也导致了另一个结果:流行的东西对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好。这个理论对这两年的大片不敢说普适,但对上世纪的片子还是适用的。就像茱蒂·福斯特的容貌,无论在《沉默的羔羊》还是《回到未来》系列里,这张脸都像是加了80年代的蒙尘滤镜,有一股中庸的气味,夹在冷艳与楚楚可人之间,谁都不觉得丑,但谁也不至于惊艳。

两部影片的亮点,都在汉尼拔这个人物。《沉默的羔羊》对汉尼拔的着墨总嫌太少,但基本轮廓已经合情合理地勾勒出来。到《汉尼拔》这位食人博士开始大展身手,各个侧面都被迅速充实,而且人物性格被成功地搁在不稳定的“临界点”之上以保持悬念的持续。汉尼拔的“change”,或者说在观众面前形象的“change”是不停止的——直到最后砍下那一菜刀,还让我和同赏的哥们产生了短暂的争论。当时我号称从戏剧逻辑出发赌他砍的是自己的手,但心里其实还在担心作者敢不敢转这个弯儿——而最终的结果,没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