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小武的剧本,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今天终于完整地看了影片。剧本看过太多遍,头几遍想说的话,到了后几遍就咽下去了。也许真正贴近人的体验,确实是冷暖自知,只可意会。

我一直梦想拍到真正具有生活质感的影像。就像刚才从新街口沿河骑车到文慧园的住所,朦胧的天色,一小片一小片的橙色路灯光下,有结伴坐着的老人,有独行的狗,有牵狗互相交谈的妇人,有互相召唤的年轻人;河有对岸,下面有河水;一个一个场景从眼前掠过,让人发现这空间上的一条河畔路,也是一条时间的隧道。如果只是科幻片中的时空隧道那也不足为奇了,要命的是它的真实感,因为这都是些再熟悉不过的,储存在多处的记忆中的东西;要命的是我现在食足睡饱,精力充沛,感觉并不迟钝,头脑能清醒地联想起每一个记忆中的细节,合成一股力量,掀动了自己的情感。

影像的动人,不在营造奇观,不在煽动情绪,而在帮助引导失忆的人们挽回记忆。这不等于怀旧。因为我们往往忘记上星期生活的大半内容,记得的却是些琐碎的、功利而无趣的东西。其实,能完整回想起上个星期的发生的一切,也无比的难得和让人感动。

似乎我如果不跑题就难以将表述进行下去。好吧,回到小武,只说一些无关剧中情感的东西。

发现一些由剧本带起来的想象,在影像中并没有得到满足,虽然剧本里其实只是一些对话而已。当然,影像中的许多东西也是剧本无法展示的,比如小武在澡堂唱心雨那段。得到的经验是,如果好的电影能找到剧本,把剧本也读一遍会是不错的事情。

虽然是16mm,但没有让人感觉到镜头运用和剪辑的明显粗糙。这让人联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令人“绝望”(田卉群老师转某研究生语)的精雕细琢。一部好电影不是简单的一次创作冲动所能支撑的。它需要创作者像一个工匠一样虔诚持久地劳动,把自己实实在在的生命放在其中。
生命的一个很小的侧面,一次偶然闪过的灵感或许能带来一首漂亮的小诗,然而它带不来真诚的电影。

“绝望”的本来原由是,创作真正的电影需要付出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让人不禁退一步想,能够用心感受影像已经如此幸福,或许只做做理论,敲敲边鼓,也能算是尽了自己的本分吧。

btw:我的钱包是在我准备为证卡重办做艰苦无望奔忙之际突然重现,之后的失而复得又是两天后的事情。当时本想讨论钱包丢失为何如此难于补救的社会问题,但后来发现以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无力深入探讨。因此作罢,文章亦不再连载。
btw2:前段日子犯蠢,在此特为上几篇日志中表现出来的虚浮气息和无聊心态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