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是做什么用的?

2006 年 04 月 28 日 工具 1 comment

在准备讨论这个问题前谷歌了一下,发现 庄秀丽老师这个月来也在关注网志的前前后后。

庄老师有很明确的观点,即网志的价值不在“日志”,而在于网志的交流功能上。她还特地转载了一篇“回复是博客中最美的行为”,以倡导大家多回帖。

这彻底把我残存的一点望文生义的死脑筋给纠正过来了。看我这份断断续续的网志,两年多的blogging经历简直可谓“比较失败”。这只能怪我一直没有很诚恳深入地思考网志于自己的意义。

我实际生活中与人接触偏少,所以曾有把网志作为一种“展示平台”的倾向。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一下自我并没有错,但缺失了应该作为真正主题和最终目的的交流,那展示的部分就多少显得尴尬了。现在这里已经有150多篇日志,但按交流的角度看,前面的140篇已经失去了它们作为网志的绝大部分价值,充其量只是历史存档而已。

网志不是文档集,不是笔记,并且也不是日记。它应该是当下的,应该是针对倾听者所做的表达,是与人交谈时所说的话。所以,为什么“回复是博客中最美的行为”?——很容易设想了,如果一个人对大家说一番话后竟无人响应,那是多郁闷的事情。

只是现在写网志的人都太孤单,人们已经习惯了“回复(0)”的结局,无奈之下久而久之,就把网志当成日记来写了。这实在是一种凄凉的误用。:-)

想写得有动力,看来就得多找捧场的访客了。是不是在技术论坛考研论坛里别老潜水,得冒点泡?还是多让QQ上会儿线让人看见自己的签名档?……呵呵
我自己也得多多回复别人的blog。往常逛别人的网志老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忒不厚道了。

firefox中,javascript的行为先后问题

2006 年 04 月 15 日 IT No comments

在firefox中,Ctrl-S的功能是“网页另存为”。而我一直很想给blog实现这个功能:写日志时按Ctrl+S即可提交表单内容,同时(最关键的是)不弹出网页另存为的对话框。
要阻止“另存为”对话框,自然只能是在javascript中使用return false。而要实现提交表单功能,又必须捕获键盘事件Ctrl-S,使其有所执行。
我第一版的代码是:

<body onkeydown=”submitForm(event);return false;”>结果发现文本框不能输入英文字符。显然的,它把所有的键盘输入都return false了。另据实际经验,return false写在函数判断里面是无用的。我想到在submitform函数里做一个“转发器”,专事将键盘输入的东西还原为字符写入到文本框内。先做测试,有第二版代码:
<body onkeydown=”test(‘我发送了表单,还把其它键盘输入转发了,耶。’);return false;”>结果发现,“Ctrl-S调出另存为对话框”这个行为几乎是优先于所有js函数调用和输出的。也就是说,只要return false前面有函数调用和输出,那对话框必然先被调出;而把函数调用和输出写在后面又显然无效。问题相当严重。幸好没有着急写“转发器”。
谷歌”了一下,看到有人曰(http://www.codingforums.com/showthread.php?t=69761):

Any key combinations with special meanings to either the operating system or the browser are NOT passed to the web page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handled using Javascript. To be able to process Ctrl-G in Javascript you would have to disable that option in your browser first. For it to work for your visitors they would have to disable it in their browser.

顿觉心灰意冷。但又确实知道writely已经实现了对Ctrl-S的“劫持”。遂坚定信心,多次尝试,终于得到正解:

<body onkeydown=”if(event.ctrlKey &#038;& event.keyCode==83){document.forms[‘write’].submit();return false;}”>原来唯独表单提交这一动作可以赶在“另存为”框弹出之前完成。至此问题暂时解决。
方法缺陷是——如果把正解中onkeydown的值包装成一个函数调用,则return false无效。因此无法实现代码结构化,难以扩展快捷键操作的功能。

(不知道这篇帖子怎么会招来那么多 online poker 的spam留言,被迫关掉回复: if(!empty($p_logid) && $p_logid!=185){//提交留言})

马俪文的智慧

2006 年 04 月 12 日 读后 No comments

我有一个意见一直与钱钟书相左,就是吃了好的鸡蛋,以为一定要设法找找那只生蛋的鸡。
(这个比喻在这里用起来不太礼貌。)

前天看的《我们俩》,后来越回味,越觉得马先生(称阿姨又怕叫老了,直呼其名又不敬,所以叫先生)不是凡人。在豆瓣听说马俪文先生在搜狐开了blog,今天就过去从头到尾翻了一遍。

马先生说

有些导演用手臂告诉我们他在指向远处的那个月亮,目的是让观众看那个月亮,可很多人看到的是手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手臂上挂满了份外的花梢的台词或影像或声音或思想,拱出来展示自己所在的位置,打断观众思路,路绊太多,一切在冒,一切在凸,一切就半途而废了,没有做到浑然不觉,我们没有看到他所指的是月亮,只看到了手臂,这就是为什么好的影像组合起来,可以那么不着人喜欢。

要删除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的东西。

简单形象的表述。想如果杨亚洲如果看懂了这段话,也不至于把电影拍成现在的样子,辜负倪萍阿姨一堆赞誉了。

《我们俩》有春夏秋冬四季,这个小成本的影片真的是用了一年多来拍。以致于摄制组的人员都经常换,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电影里每一个季节的氛围,阳光、植物乃至空气的味道都是那么真实可感,只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真实的:没有机器制造的雪花,也没有在寒风中紧咬牙关,慢摇蒲扇的敬业演员。

穿夸张T恤的老太婆那里有顽童的智慧;删繁就简,干净的情节调度里有文人的智慧;而守着四合院坐等春去秋来,只为完成一个经历四季的故事,这中间藏着的就是某种无从定义的大智慧了。


(来自http://mlw0098.blog.sohu.com/1054918.html的图片,马先生年轻时原来是美人呵)

《我们俩》

2006 年 04 月 10 日 读后 No comments

一老一小太可爱了!回来路上一直在想,这回可得在blog上声明一下了,中国电影确实可以非常非常的有趣非常非常的娱乐,确实可以把那些好莱坞啥的统统斩落马下,确实可以像女巫布莱尔那样创造小成本超高票房记录……

回来一看豆瓣,才发现原来我压根儿就没做成哥伦布,没有机会去缔造一个美洲童话了。因为我所欲言 已然被豆瓣网友言说道尽矣

想当初租房的时候,也是看过几个四合院小屋的,当时怎么就没给租下来,兴许也能遇到个这么有趣的老太太呢。当然如果再遇到那个穿军大衣的始终横冲直撞女孩儿就更加不错了,我就立马不研究编程了,前些日子鼓捣程序太多,怀疑自己长得越来越像学计算机的了,这会被小马同学BS的。

古琴的配音极好地衬出了影片的灵气,而那一方四合院实在是一团郁郁葱葱,意蕴幽远,妙趣横生的小风景。节奏不精细,但是节奏很好;有粗糙的地方,但粗糙得有浪漫;稍微有点虎头蛇尾,然而无碍大局。不够真实,然而足够有趣。

娱乐性极强,强烈推荐。

p.s. 见面会上了解观众响应这么好的片子居然票房很差,导演提到票房时说,中国市场的票房是一个“迷”。人们宁愿去无极的放映场打瞌睡,也不肯给此等好片以物质上的支持,这确实很是一个迷。

静静的嘛呢石

2006 年 04 月 08 日 读后 1 comment

大风中索巴老人的帐篷。嘛呢石列在帐篷的旁边,被冬日的寒风猛烈的刮着。

小喇嘛的师父等了十年,终于等到了可以去拉萨朝圣的日子,他明年开春就要出发,走那条长路;所有的人都在关心他朝圣的事情。小喇嘛有一张敦厚沉静的脸,他仔细地擦拭着铜灯,心里想着就要带他回家过年的父亲;他擦灯格外仔细,因为师父说这能够给他带来智慧。

村里的庙堂刚刚演出完《智美更登》,慈悲的王子把他的三个儿女施舍给了婆罗门。台下的老人纷纷落泪。表演结束,所有的演员齐聚舞台穿着戏服齐齐整整地辉煌地站立。这时中间一个男演员说“把录音机拿上来”,然后挎着录音机按下播放钮,鼓噪的迪斯科解体了这一切。
老人们在埋怨声中很快退去,小喇嘛走到庙堂的门口,又回过头来,戴上孙悟空的面具孑然而立,凝望着正在喧闹着的人群。

小喇嘛和父亲用马驮上电视机和VCD,绕道返回寺庙,路上放羊人告诉他们,索巴老人在大风中的帐篷里死去了。他们走到帐篷时,风依旧很大,人们在风中清理着老人的遗物,场景却像在清理着一片废墟。人们找到一块未完成的六字真言的嘛呢石,放到了小喇嘛手里。
小喇嘛回到寺庙,先是戴上孙悟空的面具给师父看,然后告诉师父索巴的死讯。二人到庙殿为老人念佛。之后,他们打开电视机,开始看唐僧喇嘛的取经故事。
小活佛也要看唐僧喇嘛,于是小喇嘛有了一件跑片的工作;拿着光盘在荒凉的山路上奔跑,上下来回。
师父原本打算自己独自一人去拉萨朝圣,后来不知何故地,突然决定带小喇嘛一起去。

初三的下午就是祈愿大会。
小喇嘛在山坡上注视着带着光盘归去的父亲,而山间已经变得寂静,因为僧人们都已经进入大殿,仪式即将开始。小喇嘛快速地奔跑下山,一个人在庙宇之间穿行,脚步引起了山谷的回音。
到了。小喇嘛在雄浑的大殿屋檐下显得如此渺小。他急急地踏入,脱下靴子,在队列中盘坐。奔跑使他呼吸困难,他气喘吁吁的模样在仪仗中间显得不协调。然而众喇嘛诵经的声音越来越浩大,盖住了一切;佛殿庄严的漆黑笼罩了整个屏幕。

今晚用大学生电影节的票,在小西天看了这部《静静的嘛呢石》。应该说是我在影院里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讲的西藏僧侣,没有奇观异景,没有炫目的藏域风情,却有一种难得的淡定的真实。
枯寂是一种韵律,枯寂中的不安也是一种韵律。枯寂与躁动的比照让这种韵律显现:矛盾如戴着孙悟空面具的沉静的小喇嘛,摇摆如大风中索巴老人的帐篷。而影片最后,去拉萨朝圣的机会如同一道命运的意旨,让我们隐隐地期待信仰何时让那份不安最终淡去,印度和拉萨如何让孙行者和小喇嘛得到各自最后的幸福。
西游记VCD是一件奇特的事物,是一条世俗和信仰之间敏感的线。它寓言一般地连接了两个世界并吸引了我们的关心,让人感受到小喇嘛的呼吸,感受到信仰的未必浓烈,却最纯净真实的形态。
纪实的影像风格。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有意的哲学提升….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位寡言少语的导演。片子完后本来该有见面会,可是字幕刚出来时人们居然就开始退场,恼人也。也许前面通知过见面会的取消。没能见上万玛才旦导演一面,实在有点遗憾。

相比同场另一个片子《泥鳅也是鱼》就逊色了。虽然有倪萍,虽然关注民工很难得,虽然不乏有心的构思和学习好莱坞技巧的成果,可惜的是导演杨亚洲似乎并不那么关心他的人物,反倒像在带着观众的好奇心探险底层生活,有一副打造视听盛宴的架势。杂,不纯粹,影片看下来,不过是听了一场没心没肺的漂亮海侃罢了。

啊,代沟

2006 年 04 月 03 日 自我暴露 No comments

记得大一刚来的那个学期,宿舍佯狂的w君听见我闹钟里的《寂静之声》音乐,就像猫儿闻到鱼腥那样兴奋,“毕业生,毕业生!”,央我一遍又一遍地重放,糟糕的蜂鸣器的声音周而复始。那个学期选了影视概论课,后来真的看到了《毕业生》,一帮哥们都迷上了这部电影。

前些天在旁听课上又看了一遍,看的时候的心情和当年没有差别,直到老师讲评的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现在*当真*已经是毕业生了。呵呵,看人家阅历急涨,而自己却还是个温室植物,弄得跟个高中生一般。委实有趣。这段时间在艺术楼听影视专业○四级的课,我一个○一级物理系的毕业生坐在教室的角落,看同学们言谈举止,却没办法当他们作师弟师妹看待。自己犹犹豫豫,闷头闷脑,倒像一个来蹭课的大一新生。这副德性四年多还是老样子。

上周一上午听的是张燕老师讲台湾的伦理类型片。讲到《妈妈再爱我一次》,老师问大家有没有看过,大家一片茫然。我也茫然,是想不起自己看没看过。后来片子放起来了,我才知道当年真的做过一回这部风靡一时的煽情影片的观众。但这个“当年”可是太早了,我当时是在读学前班,还是小学一年级,还是压根还没上学?…记不得了。

记得的只是面前重现的一幕幕场景。穿越时空回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感觉是奇特的,看到屏幕上的小强,就像和老熟人相隔这么久,再见面时对方却还是个只知道哭着要妈妈的孩子,在温暖的感慨之外,真是忍俊不禁得收不回脸上的肌肉。只道岁月逝去悠长,悠长逝去的岁月竟又能如此真切地被温习。

张燕老师也侧脸看着屏幕,我看到她像也是在“忍俊不禁得收不回脸上的肌肉”的状态。
课间继续放片,一位同学离开座位时看到我在小强哭的同时笑得这么开心,大概觉得我简直bt,疑惑得两眼圆睁。这时我感觉到,原来我和讲台上的老师是一代人,而自己的肌肉行为已经不能为满堂坐着的同学们所理解了。

啊,代沟。

高楼上的无窗斗室

2006 年 03 月 21 日 扯淡 No comments

已经辞职了。

2006 年 03 月 04 日 扯淡 1 comment

接班人在我的悉心教导下茁壮成长,长势喜人。工作移交非常顺利。昨天上午处长很爽快地同意我提前离开,还嘱咐我好好学习:-)

昨晚把办公室的东西收拾干净,从此作别三号院。

目前略有“积蓄”,备研期间就不准备向家里要钱了。现在承接各种 网站设计制作/php/asp 业务。本人经验丰富,作风严谨,能保证专业水平(精通XHTML/CSS且有设计天分 & 编程习惯良好代码易维护)。价格从优。

租房忙,详细简历过两天放出——

脑壳和笔头

2006 年 02 月 26 日 自我暴露 No comments

我总是这样,想得多,落笔的少。而写的时候,留下草稿残篇的情况多,老老实实写完一篇东西的时候少。

最近的时间虽然忙着完成自己在资产处的最后一个“形象工程”以及培养伟大事业的接班人,还要看专业书,但也不是一点空闲没有——或者说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奔忙的兴致。
四十多天并不是没有想过要写点什么。打开这个网页,老实说自己也觉得还算舒服,舍不得不写点什么。只是除了这,一时又再也找不出别的动力,尤其是理性层面上的动力。这时候理性与懒惰就开始合谋,把我的鼠标从添加网志的链接上拉开了。

在2月7号凌晨时候写过这一小段东西:

这么多天,不知从何说起。
如果不是最近留意,我不会发现,每天能听到的关于死亡的讯息竟然如此之多。在我们往常最感无趣的时候,身边的生命在一个个地永逝。
这些天我意识到了这一切。所以所有这些讯息开始集结起来,刺激我的神经,覆厚我的迷惑。让我越发看不懂人生。
我总想为之做些什么。至少完成我当初的意愿,为刘红老师写一篇完整的文字;但这篇文字的草稿现在不在身边。又想走到那一片树林里,看一看刘老师的坟茔,自己也静穆一次。问好了刘老师确实有埋骨处大概在某乡,有一些远。昨天晚上随父亲去赴d同学姐姐的出嫁宴,想顺便问一问这位当年的同班同学,一路上满脑子都是这件事情,到了地方却发现d同学并不在家。
迷惑之中我一切都顺从着方便,终觉得在一切事情上都那么软弱无助。生活中别的事情还在无情地侵占着头脑,以难以想象的无孔不入让人痛失着一切。
世俗事务中我始终该是忙得不可开交。而丢掉了那些来做我觉得最该做的事情时,却因为欲望的缺席,找不到充足的动力。
如果我不狂热,如果我不强求。

当时还想拿出自己十一二岁时的日记来说明人世的无可奈何,但写到上面末一句已经是凌晨3点,感到乏了,于是关机睡觉。第二天起床则又是新的一天,前夜的心绪已经断了。

脑子里的念头总是不断的冒出,而又不断地被遗忘。许多念头我承诺了总是要去重拾起来,好好想它一想的;这些承诺连同许多近期计划一起,都还在等待着兑现。

这样看我确实是需要一个流水帐来记录这些念头。觉得亏欠的,要留下借条待将来还债;有用或有趣的,先记下来看将来能不能从中有点收获。就是说,用它来对付遗忘,以免得陷入空虚。这是很现实的需求。而blog有充当这种工具的条件。

转录:又一场漫长的失语

2005 年 12 月 24 日 扯淡 3 comments

在前blog http://you.bbs.us/blog/l 上的告别的话。

每次因为感冒伤到喉咙,导致说话困难的时候,我总是活得比平常愉快很多。因为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坚持不说话,万不得已时用手势和表情来回应,让人们慢慢去理解我要表达的内容。

哑子和失语症患者都是享有特权的人群,他们不像平常人那样容易在误解中纠缠。电视和电影里的哑女总是有最恬静的面容和最灿烂的微笑,这笑容的对面藏着我们的羡慕。

我的每次失语都是在悔恨中开始的,悔恨自己在完全失去方向的时候还要故作姿态。一场失语往往持续好几个月乃至半年,一年之久,那是因为我不知道处理这种羞惭,只好用时间慢慢消磨它。

但消磨之后,一切居然又循环往复。

看到姐姐madame说“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知道人人都想要一个安静的自己。但看来,以思考者自居的我做得并不比谁成功多少,相反,有时候甚至比许多人更狂热,更虚荣。因为我总是任凭时间的消磨。

前几天旁听课,老师介绍到一句名人名言:如果不把事物记录下来,我们将与其它生物无异。我倒不认为有什么手段能让自己能从芸芸众生中超脱出来,不过这句话在另一个方面提醒了我:不应该纠缠于表达了——我应该学会记录。

把想到的东西如实记录,多简单的事情。——我简直是茅塞顿开了。

这是这个blog的最后一篇帖子,新阵地在 http://liuxun.yi.org,希望在那里能看到一个真实一点的寻者。

很久没去看我当年写的各种 日记 了。太忙,把记忆都丢了。这大概导致了像《云上的日子》里那位文学女青年引述的情形:人走得太急,而灵魂掉队。前段时间急于做将来的专业选择,涉足得太广泛,几近贪婪,反而活得疲惫无聊。其实后来想,未来生活哪能是被这么一两次选择决定的呢?

这些天准备复习复习过去。把当年的自己找回来继续过生活。

(update: 唉,说话太抽象。心气还没有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