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风雨飘摇

2009 年 12 月 23 日 政治 No comments

从Google被封禁

到牛博、天益的彻底关站

到微博被横扫

到豆瓣小组大量解散

到译言被关停

到BT被封杀

到CN域名驱逐个人用户

到从昨天开始的全国大范围断网整顿、白名单制度

配合一次又一次以扫黄为名的焦点访谈,有关部门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完成一次对中国互联网的渐进式清洗。

2009是关键的一年,2010是新的开始。在全新的白名单时代,他们也许还有更多的计划等待执行。

他们正在向我们逼近。

地窖里的那喀索斯 by 哑孩子

2009 年 12 月 13 日 读后 No comments

转自已经不可访问的斑驳文学网。哑孩子就是那个写出《我如此渴望飞翔》的哑孩子,老刘当年是其粉丝。四五年后翻阅旧档,无意中发现这篇文章。当初印象不深;现在读到,却被弄得心绪难抑,很感慨。

—–

地窖里的那喀索斯

  那喀索斯被囚禁在一间地下储藏室里。

  实际上,那只是一间地窖,狭小阴冷,弥漫着一股坏洋葱的腐烂气味。最重要的是,那里几乎没有任何光线,除非地窖的门被打开,半尺宽的光明才可以透进来。但是它到达一个位置就缩回去了,好像抵挡不住从里边散发出来的气息。有时,会有一丝活动的空气从偶尔打开的门溜进来,那喀索斯就抬起眼睛,朝外边望一眼,然后转过脸对着地窖的墙壁。他克制自己,这是他所能做出的唯一努力。

  不要管它了,外边那个仍旧活着的世界。

  门再次被关上的时候,他觉得有一根绳子从自己的心里脱落了。他松了口气,开始自如地呼吸,好像周围散布的是青草和泉水的气息,而不是什么洋葱的臭味。他不再看见自己的影子,不再被那个魔鬼引诱,就算是解脱了。黑暗就是自由。如果他能彻底摆脱它,再从这里走出去,他就会过上一种比比皆是的生活,获得和他们一样的幸福。这幸福简单易得,连熏肉店的老板都可以借题发挥地讲上一个下午。

  但是,他哭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他在黑暗中抬起手,想去抹掉脸上的泪水。它们流得太多了,他觉得自己就要变成一滩水,顺着地窖的门缝流出去,然后在阳光下蒸发,无影无踪。如果有一面镜子,他会看着自己,嘲笑他的软弱,但现在他好像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哭。

  我就要死了。那喀索斯想。

  给我一面镜子吧,我只要看见自己!他的心忽然叫起来。

  他吓了一跳,捂着脸坐在了地上,知道自己彻底被打败了。影子,这个不死的念头!

  他抓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胳膊,但仍止不住那个已经萌生的欲念。

  给我一面镜子吧,我就可以活下去!我只要一面镜子,哪怕永远生活在地窖里!他啜泣着,用手去摸索自己的脚趾。它们依然整齐地排列,也许已经快腐臭了。

  可是,那喀索斯忘记了,他有时是聪明的,尤其知道如何来防范自己。比如现在,他选择的这间地窖,简直密不透光,他连自己都看不见,更不要说是他的影子。这是他自我驯服的囚笼,世界上不会有比它更牢靠的地方了。

   他的囚禁完全出于自愿。所以,我们也应该知道,他并不是一意求毁灭的人。他试图驯服自己,把自己从影子的诱惑里救出来,变成一个自由的人。自由的人,也许是正常的人,了解怎么在玻璃平面似的世界上,像玻璃珠子似的滚来滚去地生活。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那样。比如他的邻居,那位熏肉店的老板,就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那喀索斯决定向他求救,虽然他厌恶看见他水桶般的身材和一脸油滑的表情,但他决定克制。做出决定对他至关重要。他让自己相信,在别人的生活里,哪怕是最恶俗的生活里,都有他需要的真理。因为他明白无误地知道,按照自己的方式,一路走下去,他就是世人眼中的毁灭,不论引诱着他的是天使还是魔鬼,或者只是自己设想出来的幻影。

  你要让自己更关心现实的东西。熏肉店老板说,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喀索斯。

  你需要的解救办法是,他转了一下小眼睛,忍不住笑出声来:观察一头瘸腿的驴子,并在它的一瘸一拐中发现美。哈,发现美!!!他洋洋自得,肚皮随着他的笑声鼓动得像只牛蛙。

  你觉得自己很美吗?当然,谁都爱照镜子,这绝对不是个大错误。他摸着自己的小胡子,摆出一副宽容的神情:但过于迷恋可就是另一回事啦,我们对什么都不能太着迷,这才是生活的真理。

  你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克服自己。看,你已经开始了,只要努力,你肯定会很有前途,不要灰心年轻人,谁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走过弯路呢?改了就好啦!! 他继续说道,充分表达了他的殷殷希望。

  我能帮你什么?熏肉店老板最后问道,结束了他的教导。

  一间地窖。那喀索斯回答,决定好了将来的一切。

  熏肉店老板对他的决定表示由衷的赞赏,并慷慨许诺,等那喀索斯病好后雇他做自己店里的伙计。

  那喀索斯打了一个寒噤,但很快恢复了勇气。他想不久后他也可以像熏肉店老板那样侃侃而谈,对人生充满了真知灼见。虽然他知道,在一个隐秘的地方,他对那个人充满了鄙视,甚至这鄙视也传染给了自己。

  他鄙视自己。但他不是已经做了决定吗?他要按照自己的决定行事,哪怕这决定意味着拿绳子把自己捆起来。

  最后他心怀感激地离开了熏肉店老板的家,因为他热心诚恳地借给他了一间废弃已经很久的地窖。

   从明天起我要住到那里去,直到我完全忘掉它。那喀索斯看着自己在河流里的倒影,悲伤到了极点。那个水中的少年,现在也正满怀忧伤地看着他。

  他并没有传说中所说的那么俊美,却有一种自然纯洁的光芒。光源就是他的心,深藏在一个深远幽微的暗处。虽然它变动不居,忽明忽暗,交织着众多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是危险的裂缝和断崖,却能随时积聚起力量,朝着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前进。它从来不怕毁灭。也许还是向往毁灭的,如果是为了自己执迷的目标。

  但是那喀索斯只找到了自己。他一天一天留连在河畔,看着水里那个少年的眼睛,不能自拔。对人类来说,那是个秘密的通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要找的最美好的东西,就在它的另一端。但也许那不过是个深渊,能避开它的人是明智的。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呵,你向往什么呢,那只是个影子!那边什么也没有,甚至连通道都是假的!

  那喀索斯责问自己,但每次还是忍不住去看水里那个少年的眼神。它也在责备自己,他竟然和自己一样充满绝望,他望着自己的时候和自己望着他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那喀索斯可怜起它来,为它感到悲伤,可怜的影子,为什么要和我一样呢?

  但这是最后的告别了。他已经做出决定,以后不再见它。他在河边徘徊了一会儿,最后望了那个少年一眼,离开了那里。

   那喀索斯在黑暗中坐着,度过了很多时日。但他怎么也忘不了一些事情。

  一天,路过熏肉店的时候,他看见一群人在兴高采烈地排队。他们那么快乐,那喀索斯想,身不由己地排在了队伍的最后边。他冒充他们,想骗得一点点他们的幸福。可是他罪有应得地没有成功,因为轮到他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在玻璃柜台上的影子。实际上是他的影子看见了他,他们目光相对的时候,他转身落荒而逃。他心中那些小小的伎俩,全被他的影子看到了。他嘲笑自己竟然这么虚伪,以为会逃过它的眼睛。他跑回到河边,乞求他的影子原谅他,恢复对他的信任,还像以前一样爱他。他在河畔一直坐到了傍晚。大团的暮色从河的下游飘上来,遮住了水面。他们互相看不见了,他还坐在那里。

  那喀索斯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了。带着他的影子,他穿过人群,如同穿过无人的荒野。有时,在他们之间,他几乎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影子。每当站在水边,他都感到有一股隐隐萌生的力量,越来越强烈。甚至在夜晚,他都好像听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他穿着睡衣,顾不得穿上鞋子,一路向河边跑去。他蹲在河边,潮湿的水汽浮上来,裹住他。他大口地喘气,把手放在了冰凉的河水中。在那样的时候,他总是努力克制自己。常常像是突然从梦中惊醒一样,他突然站起来跑回家去。他跑得很快,好像后边有什么要拉住他。一到家他就倒在了床上,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去把门关好。他仰面躺着,眼睛看着敞开的门,不能再动一动。在那个时候那喀索斯就已经想到:我要死了。它在叫我的名字。

  但是他还存着一点点的希望。他站在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影子,但他们都不太在乎,他们有另外在乎的东西。那喀索斯顺着他们的目光寻找,很快就迷乱了。因为他们的眼睛涣散麻木,从来没有专注地看过任何一样事物。真是幸福的秘诀。那喀索斯屈服了,决定第二次背叛他的影子。于是,他去找了他的邻居,向他借一间可以囚禁自己的地窖。

   他在黑暗中流着眼泪,终于还是想到了它。开始他为自己的念头感到愤怒,惊讶它像外边的世界一样还活着。后来他安静下来,像是怀里抱着一只受伤的小兽。他轻轻抚摸它的皮毛,觉得那就是他自己的心。多么任性残暴的心,也有温顺听话的时候。这时,他闻到了臭洋葱的味道,以前他从来没有闻到过。它弥漫在整个地窖里,恶毒地一阵一阵向他袭来。他抱住了自己的双腿,好像它们是忽然之间回到他身上的。他觉得它们像地窖的石头一样阴冷生硬。地窖的石头,他终于回过神来:这是一所囚禁他的地窖,而不是别的什么。

  当初,是他自己要住到这里的,到现在很多天已经过去了。

  他朝地窖锁着的门走去,把鼻子放在了门缝上边。一点点新鲜的空气从那里透进来,有东西在他心里复活了,他浑身震颤了一下。眼睛里又涌上了泪水。

  他靠在门上,闭上了眼睛。

  

  他将要从这里出去,并因此获得他的名字。但那是未来的事情了。

Naive

2009 年 12 月 01 日 政治, 自我暴露 No comments

无意读到一条关于涂序新事件的新闻(已经是旧闻了),顺藤摸瓜追到了mitbbs的海归版,翻了不少帖子。

原来保送清华、全奖Northwestern、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后,教书的薪水也不是天然就能养家糊口。老刘虽已作好了做一个穷人的打算(好歹也是人家周小狄同学的人生理想),但也不想在累得半死之后还穷得半死。看来学问要做,但是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仍然不可或缺——把命吊在一棵树上,无论需求多么低,一旦遭遇了“残酷、无信、无情”,也未必能够安生那。

不能设想你能安心书斋,就一定有一方安静的书斋在远处等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即便你立志不跟明来暗去的人们和光同尘,也永远需要对这个社会察言观色,随时拿出对别人实用的手艺,才换得到维生的钱粮。 麦子仲肥如果来到号称人才最贵的二十一世纪,一定会发现黎叔是个大忽悠——因为他这样的也就能做个到手2K月薪的小薄厚。真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真以为有人屌他的破计时器,那就是他的Naive了。

谨以此帖向江core致敬。这么多年来,那段生动的告诫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

很靠谱的捐助行动

2009 年 11 月 21 日 政治 No comments

从小到大,遇到的募捐不少,但真正达到很靠谱地步的不多。希望工程就不提了。只举个身边的例子:上回在新区车站遇到一帮学弟学妹发募捐传单。老刘接了传单,就开始问捐助对象的详情。出乎意料的是,小同学憋了半天也只说清是为了“帮助山区小学”。我看问不出东西,就把传单细看了一遍——结果发现,除了那位同学所说的“山区小学”四字之外,还真是没法在满篇国旗下讲话式的煽情之外找出额外的实际信息。于是,在那位同学的执着凝视之下,老刘只好岿然不动,双眼死死盯住传单作文本细读状,一直等到他被我的阅读速度雷倒、黯然离去为止。

何谓靠谱的捐助?“非功利”当然是第一要义(企业、名人、宗教组织除外)。但我感觉还得另加一句——不能是为了施放某种泛滥的善意。捐助如果不是出于很具体的关切,就比较难免居高临下的嫌疑。而具体关切的产生,依赖于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信息——很古怪的现实是,它在我们这里往往就是没有或严重缺少的。这很尴尬,而且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不够靠谱。

这里有一个很靠谱的捐助行动,如果你看过赵亮的《上访》(网上已有下载),就更加容易理解它的靠谱之处:

http://www.douban.com/event/11271356/

这是一群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但捐助可以让他们活得更温暖;花上一周时间他们也能各自找到御寒的方式,但捐助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少一点点琐碎和艰难。这不只是大自然的寒冬,也是人之贪婪、卑怯所带来的人类的寒冬。我们不能指望春天立刻来临,只能想象那些年轻人扛过去的被褥能够铺天盖地,稍稍安抚这个社会的创口。或者至少让那些绝望的痛哭,可以藏身在一件件宽厚、干净、松软的织物之中。

试探二则

2009 年 11 月 10 日 政治 No comments

国庆的时候,优酷开展献礼祖国60华诞大规模签名送祝福活动,我在数万乱七八糟但一律相当和谐的留言之中悄悄塞了一句“如果我不和谐一下,会不会被和谐呢?此为测试。”

结果:15分钟内就被拎出来和谐掉了。

猜测原因:不和谐,会被和谐。

前两天在钱学森百度贴吧,我改变手法,在数千乱七八糟且并非一律和谐的帖子之中悄悄插入了看上去极为温良敦厚的一段文字,引用了网上搜到的几条记载,很低声下气小心翼翼地表达了一下对大家悼念诚恳度的质疑(而不像那些吵架帖一样是表达对钱老的质疑)。

结果:老刘在贴吧里的一切痕迹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再回帖一律被审查。某些吵架帖反而安然无恙。

猜测原因:不和谐不一定被和谐,但在不和谐的同时假装很和谐致使和谐部门找和谐点找得太累,一定被和谐。

这两次手痒犯贱的经历让老刘明白,我们所能看到的互联网,是一个热热闹闹但绝不失精挑细选的世界。所以真想了解“国人”,还是直接上街找人搭讪比较靠谱啊。

沉重与旁观

2009 年 11 月 01 日 自我暴露 No comments

从老毛家回来,跟PF兄聊感想。PF说他很沉重,但不是针对意识形态:

脏事实在太多了,要每一个都沉进去,实在是不要活了,所以我是一边听或看,一边告诫自己抽离出来
我还是佩服那些有使命感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人,与他们相比,我觉得自己太软弱了

我反观自己,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我和他的感觉居然完全不一样。在毛家坐着,听政权与黑社会合谋的故事,听权力阶层肮脏争斗的故事,听统治阶层如何恐惧和仓皇的故事,听人们被聪明地或不聪明地操纵利用伤害的故事,欣赏着中国社会这架人肉机器、这座牢笼的结构——却不过感到新奇、偶尔惊讶、间或愤怒片刻,而并没有可以明确意识到的沉重感。

我解释说,大概因为我更多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寄居者,没有觉得自己必须进入这个社会成为结构中的一分子,有点儿旁观者的姿态。PF就笑我太勒庞、精英意识太重,“小心被人旁观”。

后来一想,这也不对。虽然我在八九年前就曾以“冷眼观察者”自居,但说实话,这篇文章里的装逼宣告自始至终未能兑现。我眼睛非但不冷,反而很热,热到盲目投注关切的地步。我试图与人群保持疏离,但同时又对人们表露出的喜悦与痛楚、温存与冷漠如此敏感。用费斯汀格的理论说,我在这个问题上实际是认知失调的。而我解决失调的办法,多数情况下是在行动上与人们保持距离,坚持自己的冷眼观察视角;但在少数情形中,我又会发生180度的大逆转,充满痛感地控诉那些冷漠或精英的姿态。

该如何面对那些角色分明的人们?有时候,我带着一种过时的本质主义视角,以为他们的“主体性”为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建构之后,和我这个“边缘人”有本质不同。尽管我可以说这其中没有暗含任何价值判断,但既然认定了他人的异在,其实就是否定了深度沟通的可能。我无法阻止自己对普通人保持一种温情,但有时又会尖刻地自嘲这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训和“宠物式的温情”的混合体。我努力在人群中寻找所谓“人性”的证据,但没有任何一件事实能让我真正彻底地得到满足。

有时候想,为什么要把自己视作一个边缘人呢?这也许能够回溯到11岁时的一篇日记,那时我一直怀疑自己是个外星生物,因为总觉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我试图通过模仿融入某些群体,却总是失败。而所有投向我的目光,仿佛都是在打量动物园里的新奇怪兽。那时以为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便能生活在同类中间,但事实证明我在哪里都是个异端。我整夜整夜地在无人的校园里游走,仿佛是寻找自我,其实漫无目的。

我以为哲学能够解决我的问题,便一头钻进西方哲学史,结果却只看到无数双作终极追问的眼睛,而这些追问者又无一例外地扎入语言的陷阱。这段阅读经历非但没有让我更积极,反而让我更颓靡。

于是随便找了一个安身之所,就开始漫不经心的阅读。阅读文字,阅读影像,阅读树木,阅读街道,阅读他人,阅读自己。只有阅读,没有记忆。这样的阅读其实更像是一种等待,等待某个东西某一天突然蹦出来,让我能够如释重负地说“可算找到了”,这就是我自己,这就是我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奇迹从来没有发生过。

精神生活如此贫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开始渐渐滑向主流人群。那种被接纳被认同本来是我梦寐以求的,但当时我却体会到一种面临死亡的焦虑感,因为在这种滑动中我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我开始对扑面而来的现实左推右挡,包括试图做一个不被捆绑的自由职业者,包括向家人宣称可能永不立业成家,甚至包括选择这样一个我私底下觉得很不靠谱的考研专业。这些东西,只为那份还在寻找中的微弱希望,那件也许能承载自身本质的不明物。

这期间,萨特的存在观是我阅读过的最积极的东西。他宣称存在先于本质,人应当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个时候,从11岁那篇日记算起我已经经历了差不多自己生命一半的存在,而我发现在这一半生命里自己从来都是漫不经心地在做选择。这是一个转折点。但我也并非立即接纳此种说法,而是慢慢地意识到和认同。时至今日,我几乎奉之为至理名言。以上,就是我这边缘人的形成过程。

这样看来,我似乎是无法不旁观。我不仅从来没有真正生活在主流之中,甚至也没有生活在任何一条支流之中。我物质要求不高,经济来源不定,不从属于任何一个明确的利益共同体。我甚至都没有任何特别强烈嗜之若命的爱好,因此连“爱好者”的群体都算不进去。我是一个悬浮在社会网格上空的未完成的存在。

这种未完成并不是一个值得自居的状态。未完成的更深层结构,就是自我统合的艰难。我的想法、立场常常包含矛盾,当我表达的时候,竟会出现“选谁代表我”的问题。我数度翻阅自己写过的所有文字,试图归纳出一个“我”的形象,却从未成功。这样的结果是,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世界——每一次面对世界,我都有些不知所措。

前两年我的心态是,不知所措就无所措吧。躲在书斋之中,总能追求得到所谓“思维的乐趣”。然而这两年真的做了回文科生才发现,那些不着情感的“思维”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有源源不绝的乐趣。每一种知识上边,都承载着一份意识形态,等着你接纳利用或质疑批驳。知识背后站着的是人,而不是真理。剥离情感的思维,仅仅是一种枯燥的游戏。一年多下来,“思维的乐趣”越来越不能给我提供做学问的动力,反而让我渐渐再度陷入迷茫。

夜一深,思维就开始没方向地漂浮。虫鸣隐约,远处有沉闷的鞭炮声响。我刚刚把键盘按出声音的时候,强烈地感觉到此时的情景曾经发生过,虫鸣、鞭炮、桌上乱七八糟的书、我的坐态和电脑屏幕上的文档,都和印象中的毫无二致。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Déjà-vu了。算是久违。

我想,在这个关口,在生命快要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年纪,我大概是时候结束旁观生涯了。也许应该对世界投以更热烈的关切。也许应该真的在社会结构中确定一个自己的位置。也许应该从今天开始,用心读书,用命写作。

理科生,文科生

2009 年 10 月 29 日 自我暴露 No comments

重大感悟。

一个理科生写论文之前,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

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新发现?

一个文科生写论文之前,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

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想说的话?

老刘稀里糊涂当了一年多文科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今天才转过这个弯来。真是方脑壳啊。

所谓诗意

2009 年 10 月 29 日 扯淡, 自我暴露 No comments

最近不知怎么着了,自看了南帆的文学理论开始,不仅自个儿诗兴小发,而且满眼满耳的东西都在谈论诗跟诗意。

强推一下吕乐的《小说》(下载不到?找老刘传),出演的都是名家,谈论的都是诗意。里面最有派头的是阿城,思接千载,从“歌咏言,诗言志”谈起:“志”本是不可言说的东西,所以读诗成为某种心灵感应的仪式。诗意是一个过程,你读一遍诗,它便升起来一次。阿城说完,余下的人对“诗意”这个词就没那么客气了,理论开始旅行,话语开始增生,“诗意”的概念不断往柴米油盐的方向延异,最后居然演变成了方方口中的“打油诗的诗意”和丁天所说的买辆富康上二环转悠、买套房子在里面呆着的诗意。

我们的著名师姐苏七七在多年以前也在网上分行写字(http://fanhall.com/group/thread/992.html),她最在意的是当时的心情,诗是一时心情的证据。后面有人回帖也说,诗是极度个人化的东西,写诗的终极目的也就是给自己看。某人能欣赏自己的诗,就是真正的诗人。如此说来,上面那些被延异的诗意也就无可厚非了。

老刘对分行写字也很感兴趣,这段历史可以回溯到中学时代。我把这种东西称之为“断行句”。因为在我看来,诗意产生于断裂,正如哑孩子《我如此渴望飞翔》里的一段:

天空和大地是一道
永不弥合的伤口
所有飞翔的事物都站在世界的痛处

阿城说诗的失落,乃是因为如今小说代替了诗,承载了诗意。然而,小说和诗歌毕竟有所不同。小说仍然是种历时性的艺术,而诗却可以被当作雕塑、绘画一样的东西长时间凝视。

我偶然想到……
这个夜晚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谁还活着 谁已经死去
这时候我独自一人 穿过高原
在巨大的星空下
新月正在上升

(于坚《我偶然想到》)

这种“偶然想到”本身是一种“断想”。而思考完他人的生死,作者又突然变成一个高原行走者。接下来的词句开始描述高原的景象,和“他们在干什么”的联系就更加模糊了。

在这三个层面断裂的缝隙中,诗意开始生长。诗的作用,就是通过语义的断裂开辟一个思想驰骋的空间,让读者把自己放进去。王朔在《小说》里说山水好看,但山水之间根本没有诗意。那是因为山水之美太完整了,不留空档。

当然,光有空档是不行的,比如老刘的歪诗《祖国》:

祖国啊
我不怕你
难道说姓祖
你就牛逼了么
难道说你
比我老三十五岁
我就应该安慰你么?

从“祖国啊”的赞颂习语到“我不怕你”的流氓语句,是第一大断裂。“难道说姓祖/你就牛逼了么”那就更流氓了,不仅把“祖国”硬生生理解成一个姓名,更是无赖加粗口。而接下来笔锋又有一个突然的转变,行间居然谈到了衰老,谈到了安慰。祖国成了一个软弱的老者,而作者,居然处在了些许悲悯些许狠心的情感纠结之中。这样看来,此诗虽歪,也一样有从赞颂到流氓到纠结的三个断层。那么,跟名人于坚相比缺的是什么呢?答案是:细腻和精雕细琢的感性。

读诗总比写诗容易。通常以为分行写字轻松快意,其实大谬。就连老刘的七行歪字,修修补补,居然也花掉半个小时。我一度鄙薄某些所谓现代诗人,以为是以扯淡掩盖他们的酸气和精神状态的颓靡,后来观念有所转变——说实话,能这么耐心地扯淡,也算是比较难得了。

我不那么了解诗,很多著名的诗都没有读过,以这份资质本来应该声称“不懂诗”。但后来有位古典音乐高人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她说现在人们冷落古典乐,并不是因为它们不悦耳、不动人或太高雅听不懂,实际是因为在听完之后,很难形成通常的言谈——因为它们难以言传、一谈就错。说白了就是,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古典音乐不能增加他在社会中的话语权。权力——是的,权力——才是根本的症结。

同理,只要别那么在乎话语权,其实每个人都懂诗。

致陌生人

2009 年 10 月 21 日 自我暴露 No comments

陌生人

何必呢?

为什么惩罚我的迟钝和无知

为什么把偶遇变成残酷的考试

为什么不能

在尘土地上放声大哭

不能在午后的风里告诉我你的悠闲

你明知道

恰好因为我们是陌生人

此刻我心地是那么简单

毫无污秽

而衣衫不整,筋骨松弛

如同陷入爱情的人

《地球》《小心翼翼》

2009 年 10 月 18 日 自我暴露 No comments

地球

所有人都来自异乡
所有人都被看成本地人
那就
装吧
一起
我们会越来越像
越来越像
越来越像

小心翼翼

我那么小心翼翼地护着它
护着它
就如凝视一枚立起的硬币
让它滚过溪间的圆木

我那么小心翼翼地相信它
相信它
就如牵着一把白色的气球
从一座建筑飞往另一座建筑

虽然我
却那么糟糕
一个喷嚏震掉了硬币
一个趔趄松走了气球

但还是相信
硬币永远为一个幸运者站立
气球永远引领人上升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值得我们为之奋斗